革命,用命換來體制的改變,對自己與外部環境的衝擊(impact)不在話下。工業革命, 從能源、機械化、自動化到智能化,帶來生產、消費與產量的變化,對經濟、環境與社會的衝擊自然巨大。破壞性的創新,用顛覆既有模式驅動改變,以造成的衝擊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機會。
這些衝擊,是改變的結果,可能好,也可能壞。今天的台灣,不變的事實帶來反覆發生的衝擊,諸如產銷失調,束手無策的農民、廉價能源必然的浪費、 殘暴社會事件背後的不安,人們從有感到無感的政治冷漠。這些衝擊,是不變的結果,不見得好,卻是絕對的壞。
今天,惡化的問題不是沒有解方,而是解方的正面效應必須大於惡化的負面衝擊,社會及國家才有可能力挽狂瀾。要解決社會問題,正向衝擊就得規模化,帶動資金投入的動能,所以更要展現正向衝擊的投資價值。
美國的道瓊永續指數,係透過位於瑞士蘇黎世的永續資產管理公司(SAM ),評等全球三千五百大企業的環境、社會、治理(ESG )績效,篩選出指數的成分股。二○一七年,開始納入這些大公司對於環境與社會所造成的衝擊評估,在成分股篩選的評等計分中,結果發現世界級大公司仍無法在營利目標下,有效量化其對環境與社會衝擊。